修心录|修心日光 七 2000年

来源:抑郁 发布时间:2018-10-19 点击:

修心日光 七 2000年

达赖喇嘛尊者

中译:蒋扬仁钦

有一些人可能会有这种的想法,「光是自己的痛苦就那么多了,何况是如母虚空般的有情,哪有可能做到?可能有一些人会这样想。太过份的注重自己、贪着自己,因为太过于爱自己的缘故,内心自然就变得狭窄了。当你思惟空间缩小了之后,你看痛苦的时候,就会把这个痛苦膨涨、看得很大,这是一者。第二者,我们现在所承担的痛苦,不是说自己提起心力故意去承担的,而是因由因果的关係自然必须要承受的痛苦。因由这两种理由、再加上爱我执的关係,所以我们看自己的痛苦,会把它看得非常、非常大,因此你会认为自己没有办法承担起一切有情众生的痛苦。

但是你反覆的去思惟「爱我执」、还有「爱他执」这两者的利害之后,你会觉得爱他执确实是很殊胜的,是我们需要做的。因此你慢慢会体会到,他人有这些痛苦,我必须要提起心力为他人分担痛苦。当爱他执产生的时候,因为你缘的是一切有情众生,自然思惟的空间就扩大、变大了。之后你会想说,在如母虚空有情当中,我的痛苦才一点点而已,这不算什么,当你的心力提起的时候,自然就可以承担他人的痛苦。

前者是因为心力没有提起,就像《入行论》里面所讲的,当一个人担心的时候,思惟空间窄小的时候,纵使看到一点点的小痛苦,都会把它想得非常、非常的大,他会感到非常的难过,这是因为心量太狭窄的缘故。透过爱我执还有爱他执这种利害的辨别之后,思惟空间自然扩大了、心力提高了,这时要去承担他人的痛苦就不会觉得困难了,反而会欢喜去承担其他人的痛苦。

因此《广论》里面有讲到说,就是在利益他人的同时,若是可以随顺成办自利的话,那才算是圣者成办自利的方式。所以你这样好好的去想,你觉得要有胆量好?还是没有胆量好?假使你觉得没有胆量的话,那请你假装有胆量的样子。但是你要假装有胆量的话,并不是假装愚夫的胆量、而是要假装圣者的胆量,最主要就是「唯有追求他利、随顺成办自利」的这种胆量,才是我们需要假装的胆量。

特思今自,趣入大乘法门时,此由众门多作损害,障大乘法故,总遭轮迴苦,别堕恶趣,而成众恶趣苦器,极可悲也。此复,此损恼者为我母亲,不可计数,我食汝肉,饮血、啃骨、穿皮之数无从可计,若集所饮乳汁,三千世界器犹小也。打杀盗亦不可计数,故一切报恩讨债之权于汝。应思惟其大恩德,执此所缘,由取捨二门修习慈悲,特依损者行忍为基,六波罗蜜亦依彼生,彼等损害为忍境故,应修忍辱,若有忍辱,二波罗蜜彼前行也,三波罗密依彼生故。一而再,再而三思此义,彼境亦为将成佛果置掌心者。如是大切喀瓦亦云:「无论敌或眷,生烦恼诸境,谁见为知识,任何处亦乐。」应如是学,譬如亲教轨範传授戒律,成解脱及一切智因,具大恩德。依此亦能圆满忍辱,故彼成为大菩提因,所谓至口妙运,舌勿推除。入行论云:「如人无心未搜求,忽得家中大宝藏,得菩提道胜伴侣,倍应于彼生欢喜。」又云:「若人于我作讥毁,或复于我作损恼,乃至施以骂辱言,愿希转成菩提因。」大切喀瓦亦云:「于利益回报作损,亦于此修悲,瞻洲胜士夫,回恶亦发善。」若知如是修,即如所谓,有勇于身游武器原,至宝洲无获打狗石,能令无一时为不修,此唯一法要也。若能具此,即如所谓,一人一法,一法成矣。若了此义,安立法名,总称修菩提心亦可,如云:「于吉祥天母,百名复千名,任呼仍尊名,任立仍尊名。」朗日塘巴云:「报答出生三世佛陀之母有情。」不是说幻想的,而是实际上你遇到这种非人和魔鬼的损恼、损害的话,最好就是修取捨,这是最好的办法了。

我们可以了解到,因为有爱我执,在轮迴的时候它会带来许多的痛苦,就是连解脱的时候也会带来过患。我们现在在轮迴的时候,爱我执会直接损害到他人的利益,因此而造许多的恶业,而带来轮迴的痛苦,甚至三恶道的痛苦,这些都是由爱我执而造成的。彻底断除一切烦恼障的阿罗汉,他因为还有爱我执的缘故,所以无法圆满,而堕落在寂静二边的。

我们反过来看以「爱他执」来说,不要说是解脱、也不要说在道次第的时候,就是连轮迴、连三恶道、连一只狗来讲的话,具有爱他执的这只狗,牠在哪里都不会跟其他的狗造逆缘,牠在哪里都可以安住。跟其他狗打架、吵架的那只狗,因为怕其他的狗会来夺走牠的食物,所以牠吃饭的时候牠也没有办法安心吃饭。

在经典里面曾经有这样记载,地狱的众生们,假使生起了爱他执、或者是这种殊胜的心力的话,在那个当下他就减少了许多地狱的痛苦,马上就临终、往生到善趣,这是在轮迴的时候「爱他执」具有这样的殊胜。在修学道次第的时候,它能使我们快速的成就一切的资粮。方便、还有深见的资粮,也是由爱他执而使我们快速成就的。总而言之,过份的爱自己一定会造成许多的过患,爱他人的话会因此而造成许多的殊胜。亦云:「菩提之心依有情生,为何如因,所谓盔令不乐之理,任处何处,于他悉不顺眼,起是心者,是因佛因令其不乐。」总摄他爱执胜利,我爱执过失,如同圣者寂天有说,圣者寂天云:「总之愚夫唯自利,能仁唯作他利利益,即于此二见差别,是中何烦多赘言。」

我们可以了解到,就是2500年前导师释迦牟尼佛,他是一个尊者,虽然我们不是如实的了解他断证的功德,但是我们从历史的记载里面可以了解到,他是一个好人,而且是具有极大善心、极大悲心的好人,他是我们模仿的对象,他是我们的导师。他是从什么样的因缘、他为什么会变成我们的导师?为什么会变成这样的好人呢?就是必须从「利他」的事业,但是在追求利他事业的同时,他因为改变了自己身口意的行为,因此随顺成办了自利,这种自利的成办的方式,才算是真正圣者成办自利的方式。

而且再加上我们都是追随导师释迦牟尼佛的弟子,我们相信导师释迦牟尼佛,我们皈依导师释迦牟尼佛,我们认为释迦牟尼佛是最究竟的皈依对象。假使我们今天皈依佛、跟随佛、相信佛,我们现在所作的身口意三业,跟佛所作的却不一样的话,我们要如何的来面对佛?我们应该觉得很惭愧才对。因此我们皈依佛、欢喜佛、相信佛的话,我们至少要把佛陀他所作的这一切当作榜样,我们应该要尽力的去奉行才对,而不是说跟佛陀完全不一样的。

如是善思惟已,见我爱执为一切罪愆生源,爱他执出生一切德已,对所利之境有情生起悦意慈,如是,我爱执与爱执他的心,二者地位尚未变迁之间,须励力行。总摄自他换理说讫。以佛来讲,佛他爱一切众生的这种爱心,胜过于爱他自己,因此佛陀最主要的是珍惜每一个众生,他爱每一个的有情。陀佛既然爱每一个有情的话,我们今天是跟随佛陀的弟子,我们反而轻视佛陀所爱的这些有情的话,你会不会觉得我们在欺瞒佛陀?因为佛陀爱的有情、他重视的那一个人,我们不但放弃他、反而还伤害他,那我们还面对佛陀的话,我们简直就是在欺瞒佛陀。虽然无始以来爱我执串习的缘故,我们可能会伤害到他人,但是在伤害他人的当下,我们马上会产生一个念头说:啊!我不能这样做,这样做我应该惭愧才对,既然我已经皈依佛了,佛陀所爱的对象我怎么可以伤害他呢?难道我要欺瞒佛陀吗?要以这种的方式来作思惟,就是策励作为检讨。

己二、修习希求菩提菩提心次第(分二)

庚一、正行时所应修行(分二)

辛一、修慈

辛二、修悲

庚二、完结及未修中间所应修行。

辛一、修慈

之后就是由自他换观取捨,如同这里面有讲到,颂曰:「取捨间杂修」。当我们修学自他换之后,修取捨的时候,大致上分两种的情况,以这里面来讲的话,修行次第就是说,依由悲心取他人的痛苦,再观想依由慈心捨自己的善业,把好的一切给他人,取先、捨后的这种情况。有些经典里面是捨先、取后,有一些人还是取先、捨后,像如同这一本来讲的话,就是取先、捨后。以修心的观想次第来讲的话,首先我们先观想其他人的这些痛苦、还有他人不好的这一切,我们先用悲心把它取回来,之后再观想把自己善的这一切捨给这一切有情的话,可能就比较方便、而且比较容易。

由将身受用善根,捨他人门中修慈,初若能思惟胜利,可令发生猛利欢喜,其胜利者,如三摩地王经云:「遍于无边俱胝剎,尽其无量众供养,以此常供诸胜士,不及慈心一数分。」此说较以广大财物,于究竟田常时供养,其福尤大。曼殊室利庄严佛土经云:「于东北方有大自在王佛,世界曰千庄严,其中有情皆具安乐,如诸苾刍入灭定乐。设于彼土修净梵行,经过百千俱胝年岁,若于此土最下乃至于弹指顷,缘一切有情发生慈心,其所生福较前尤多,况昼夜住。」宝鬘论亦云:「每日三时施,三百罐饮食,然不及须臾,修慈福一分。天人皆慈爱,彼等恒守护,喜乐多安乐,毒刀不能害,无劳事得成,当生梵世间,设未能解脱,得慈法八德。」若有慈心,天人慈爱自然集会,佛以慈力战败魔军,故守护中为最胜等。

若思经由捨身受用善根门中,修习慈心,由何而出。入行论中,言受菩提心仪轨时,加行轨圆满正行当中,正说誓言仪轨之前,阐示慈悲所缘相时,捨身受用善根。总于彼等施捨之理,至言说理下当宣说。捨之要旨,为圆福智二资粮故,而捨身躯受用善根。入行论云:「如是我身及受用,乃至三时诸善根,为成有情义利故,悉能施捨无顾惜。」彼等当中捨身躯者,总之不得以诸血肉不净之相,而行施捨。于求彼义者,行捨之理,下当宣说。

如何捨此身者,如华严经云:「我成一切众,所需如意身。」金刚幢经亦云:「如四大者,由众门众理,众多差别,长养一切有情。我菩萨身,亦成长养一切有情之基。」入行论亦云:「为成有情义利故,转成如意身。」应捨任何所欲之相,入行论云:「若遇凶年饥馑劫,愿我化身供饮食,有情贫困乏资财,随心所欲诸资具,莫不现前咸备用。」又云:「诸无依怙我为依,诸入道者我为导,诸欲渡者为舟楫,或为船筏或桥梁,求洲渚者为洲渚,求灯炬者为灯炬,求舍宅者为舍宅,有情需欲役使者,我愿为僕供驱使,愿化持明妙宝瓶,随心所欲如意树,愿如地等四大种,及虚空恆时住般,愿我化无边有情,各式资生长养本,如是虚空之有情,祈愿我于一切种,乃至未达涅槃前,愿为彼之长养因。」菩萨地亦云:「诸等菩萨至寂静处,收摄内已,以正意乐,并至心以清净分别,希所施法相,众多广大无量,于诸有情而行施捨。如此菩萨能以少力,增长无量资粮,彼者为菩萨具大智慧施也。」

以慈心修捨的时候就是观想把自己一切的善业、一切好的部分,捨于一切有情众生。至于在观想捨的时候,我们所观想出去的这些善业他们会不会得到呢?假使有这个问题的话,就是说当你对于一个非常有缘的、要捨的众生而言,因由修「捨」的缘故,他会得到你所要捨的东西,这是在很特殊的情况之下才会得到的。一般来讲的话,修「捨」他人是不会得到的。同样的「取」也是如此,除非在很特殊的情况下,否则是没办法取得的,除非在很特殊的情况下我们才可以取得他人的痛苦的。

一般来讲的话,我们没有办法取他人的痛苦,也没有办法捨的话,那为什么要修取捨呢?可能有这个问题。答案就是说,因为修取捨的时候,自然它就培养我们的心力,增长我们的心力。就像我们一般运动的训练也好,或者是我们要服兵役也好,就是在战争还未发生之前我们就要有这种训练。首先先规划训练的场所,还有它需要什么样的条件,这些因缘都聚合之后才招生、让他们服兵役的。同样的道理,我们还没有正式的捨、还没有正式取的时候,之前我们内心上必须要有所準备,因此我们必须要观想把好的一切给予他人,把他人一切痛苦的、还有烦恼所留下来的习气、甚至于一切的逆缘都归于自己。最主要是对自己的心续上的爱我执有很大的伤害,它会破坏、它会伤害到我们心续上的这个爱我执,对于自己来讲就是有这个直接的好处。至于真正的取捨的修持,在很特殊的情况下,你才有办法取他人的痛苦,捨自己的善给他人。

壬一、修慈(分二)

癸一、于情行捨(分二)

一、献于未趣道之补特伽罗

二、献于入道之补特伽罗

癸二、于器行捨

一、献于未趣道之补特伽罗

我等身躯,捨于所有等活等八热地狱,寒疱等八寒地狱,独一近边有情地狱。如金漆令铁成金,思彼一切,由七圣财令彼皆得,具足富饶上种七德暇满之身,如同由如意珍宝,生衣食等所有欲求。由如意身,令彼等所缘境,凡百味饮食、百千衣服、五百层楼房等,而为专一祈愿圆满助伴。思惟何为受用所依,于何境受用之受用,同何一齐受用之眷,一切皆成修习大乘妙法顺缘。如是思惟,外缘主要,为具相之大乘善知识,欢喜摄受,及诸闻思基础经咒圣言等诸外缘,内缘则为信等七圣诸财、行戒律等三种宝学。总之,于其相续,生慈悲为本之菩提心,行六波罗蜜行,圆竟二种资粮,而成佛果,一切心续,皆具法身安乐。如是十方无量无边世界中以三十六种类饿鬼所摄之尽所有之有情众,以如前所述捨身之方式,令立于佛果,皆俱法身之安乐,如是思惟。如是捨身于诸世界中,海中以及散居旁生,皆如前思。将身捨于十方世界、四大洲及八小洲中,诸人众生,趣入无暇生处,以及彼生无缘修习解脱道者,亦如前说。思身捨于,于彼生中,具缘出生解脱道人,令彼具足,修道诸外缘与一切内在意乐之缘,如前而成,如是思惟。将身一一捨于住四王天等欲界六天、梵众天至广果天中色界十二天、无色界四处等,未趣解脱道诸有情,而成如前,亦如前思。捨于住于中有众生,亦如是思。

特于损自种类施捨理者,自身幻化衣食房舍,各种外缘,以菩提心铁钩,挽彼一切作损害者,于彼如是作白,而行布施。言:「如是汝等,从无始时,多次为我母亲,彼时竭力而作利益,并救众多损害痛苦,具大恩者。」如是思而令心生切。「此复,从无始来,我食汝等肉、饮血、啃骨、穿皮,并行打杀盗等,造众宿债。如今彼诸宿债及报恩事,降临于我,汝具实权,欲食则食,欲衣则衣,欲屋则屋,欲友及僕眷则僕眷。食物之中,欲三白则三白,欲三甜则三甜,欲血肉相者,则思产生彼等之相,无有穷尽。汝等欲肉则食肉,欲血则饮血,欲骨则啃骨,欲皮则穿皮,急则生食,缓则待烹而食。」坦然行捨。思如是捨,彼境享已,现时身饱心满,脱离饥渴贫困痛苦,一切兇残损害之心,邪思皆得寂静,于相续生利心觉心,二资粮竟,心续当中具法身乐。云:「利益果为乐,损害果为苦,以自身作喻,勿损恼他人。」时或次第捨于东方世界恒河沙数所有众生,而成如前。如是诸余方隅,应知相同。

本文内容由小编为各位整理的修心日光 七 2000年

推荐访问:修心日光论
上一篇:【修心录】修心日光十二 无之我2000年
下一篇:【佛法如何对治懒惰】佛法治好了我的社交恐惧症

Copyright @ 2013 - 2018 人人禅语-人生感悟-佛教故事 All Rights Reserved

人人禅语-人生感悟-佛教故事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60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