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录]修心日光六 龙树亲友书 思惟暇满难得 2011年
来源:抑郁 发布时间:2018-10-19 点击:
修心日光六 龙树亲友书 思惟暇满难得 甘丹赤巴尊者2011年
甘丹赤巴 日宗仁波切
中译:如性法师
日期:2011年2月27日 上午
龙树菩萨曾经在《亲友书》当中有讲到一个偈颂,这个偈颂在讲义的第21页当中:
「从畜生出得人身,较龟处海遇轭木,
孔隙尤难故大王,应行正法令有果。」
透由这个偈颂最主要表达的是,藉由譬喻的方式思惟暇满是难得的。在这之前正文当中有提到,透由思惟「因」的方式来思惟暇满是难得的。如何的思惟?在正文里面有引了《四百论》当中的一个偈颂提到说:现今绝大部分的人,所造作的业都是恶业,能够行善的人数量相当的微少,因此来生绝大部分的人都会堕入恶趣。更进一步的提到,由于我们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不闲暇之处,所以在不闲暇之处想要修学正法,是相当困难的一件事情,因此暇满是难得的。这是从成办暇满的「因」来作分析,而更进一步的,思惟到暇满的人身是如此的难得。
而这个地方《亲友书》当中,藉由譬喻来譬喻我们现今所获得的人身,也是相当难得。为什么在《亲友书》当中的第一句要特别的提到「畜生」?为什么不提到饿鬼或者是地狱?其实饿鬼、地狱、畜生,虽然都是属于恶趣,但是饿鬼道的众生也好、地狱道的众生也好,他们虽然要承受的苦远超过于畜生道的众生,但是他们具有智慧;相较于地狱道或者是饿鬼道的众生,「畜生」道的有情众所必须要承受的苦虽然较轻微,但是牠不具有智慧(也就是特别的愚癡),牠不懂得善恶、也不会去分辨是非好坏等等,所以这个地方特别强调「畜生」是有它的原因在的。
以苦而言饿鬼道的有情,必须要承受的是饥渴(饥饿、口渴)的痛苦;地狱道的有情众,必须要承受的是严寒或者是炎热的这种痛苦;而畜生道的有情众生,最主要的苦就是牠们过度的愚癡。如果有一个人,带着一头畜生準备要将牠宰杀,这时候这只畜生根本就不知道,面前的人是要带牠去哪里?到底是要伤害牠?还是要利益牠?牠根本就无从了知。而更进一步的,由于畜生道的有情,是我们用肉眼就可以观察得到(可以看得到)的,所以这时特别以畜生作为例子。
而由于畜生道的有情过于的愚癡,纵使佛衪能够示现来到这些畜生的面前,对这些畜生们展现神通或者是讲经说法。对于这些畜生来说,或许能够在亲见佛的当下累积些许的福德,但是牠是否能够藉由佛讲经说法的过程中,了解所谓的「善法」跟「恶法」之间的差别呢?这是很困难的事情。所以在牠们的心续当中,要想要生起善念、避免造恶,这对于畜生道的有情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
而以地狱道的有情来说,如果地狱道的有情,他的心续中能够生起善念的话,在生起善念的一瞬间,他就能够跳脱恶趣而投生善趣。而地狱道的有情,绝大部分是如何的生起善念?当他的「业」也就是过去生所造的恶业的力量完全消失的同时,由于佛的事业是遍于十方法界的,所以当地狱道的有情过去所造的恶业力量完全消失的那一瞬间,再加上三宝的事业力,在他的心续中就能够生起善念,藉由善念的力量让他跳脱恶趣、而投生在善趣。但是这对于畜生道来说,就显得格外的困难。
这个地方一开始提到的是从畜生跳脱而能够得人身,这一点是很困难的。这一点导师释迦世尊过去在《律经》当中有特别的提到,这时候,世尊衪抓了一把土放在自己的手指上,并且问衪的弟子说:「我手上的灰尘、泥沙比较多?还是你们所看到的大地土比较多?」这时候周边的弟子都感到相当的讶异,为什么会拿这两个东西来作比较呢?「我们所看到的大地土,当然是远远多过于世尊您手上的灰尘啊!这两者根本无法相提并论。」
这时世尊就告诉周边的弟子说:「藉由这个譬喻,我想要告诉你们的是,从恶趣投生恶趣、或从善趣再一次的投生善趣,它就犹如同是指上尘,它的机率是微乎其微的;相反的,从善趣投生恶趣、或从恶趣再一次的投生在恶趣当中,它的比例就犹如同是大地土,它的机会是非常高的。从这个当中来告诉我们,想要获得人身、甚至再一次的投生在善趣中,这种可能性是非常、非常的渺茫。
其实我们在这个地方所看到的这些譬喻,并不是过去的成就者、或者是智者们,他们自己所捏造出来的,这些都是导师释迦世尊亲口告诉我们的。“
而在《亲友书》当中,更进一步的提到了一个譬喻,这个譬喻最主要描述的内容是提到说:在大海上有一块轭木,这块木头上面有一个孔,这块木头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在大海上面漂泊着。而在深海底有一只乌龟,这只乌龟牠的眼睛瞎了,而且牠是每一百年才会到海面上探出牠的头来呼吸空气。所以对于这只乌龟来说,牠的头想要钻到这块木头的孔里面,这个机率可以说是微乎其微,几乎是不可能的一件事情。如果说这块木头它能够在原地不动的话,或许机率还大一点;而这只乌龟如果牠有眼睛的话,或许牠会被这块木头所吸引,因此牠靠近这块木头的可能性也会高一点,但是却不是!这块木头在海面上不断的漂动着,而这只乌龟牠的双眼却没有办法看到外在的事物,所以牠的头想要钻到这块木头的孔里面,机率几乎是等于零。
对于这一点,过去有一位成就者名叫做札班着,他所造的《普贤上师 教授》当中就有提到相同的譬喻,他更进一步的提到说:如果在海面上漂动的这块木头,它是有心的那也还好!偏偏它是无心的,因为它是一块木头。而海底当中的这只海龟,如果牠的双眼是能够看到外在的事物这也还好!但是偏偏这只海龟牠的双眼都已经瞎了。
而这个譬喻里面,「大海」就是譬喻成「轮迴」,轮迴它是无始的,甚至对很多人来说轮迴是无边的。而这当中的「海龟」就是「我们」。为什么这只海龟牠瞎了双眼?这就是因为我们愚癡的缘故,没有办法分辨善恶取捨是一样的。为什么我们没有办法去分辨善恶取捨?这是因为我们绝大部分都是在三恶道流转,有时投生在善趣、或是投生为人,但是我们不见得有了解善恶的智慧,所以我们就如同是瞎了眼的海龟,多生、多劫都是在轮迴的三恶趣当中受苦,偶而会有这个机会来到海面(也就是投生善趣)。
但是光投生善趣不见得就能够遇到佛教,所以佛陀所留下来的圆满教法,就犹如同是这块木头一样。而遇到了这块木头,也就是我们能够遇到佛教,不代表我们就能够进入佛教的大门。遇到佛教之后,要如何的才能够入佛教门?这时我们内心必须要能够对于法生起信心,而在内心生起皈依三宝的心。唯有生起皈依三宝的心,才能够称之为是一位佛弟子,才有资格说自己已经进入了佛教的大门;除此之外,没有第二道门、没有第二种方式,能够让我们进入佛教的大门。
但是现今看看我们的现状,就如同之前所提到的例子,我们周遭的人是要伤害我们?还是帮助我们?我们连这一点都分不出来了,更何况是对于三宝生起信心、生起皈依的心?所以想要进入佛教的大门,这也是不容易的一件事。现今在这个世间上,虽然各地都有佛法,但是绝大部分的人,对于佛法内心不仅没有好感、甚至会以各种的方式来作毁谤。有一些人表面上看起来是有信心,但是真正在修学佛法的人却是少数。“
有一些人在听到这些譬喻的时候,或许内心会觉得说:用这样的譬喻来譬喻暇满的人身,会不会太夸张了一点?暇满的人身应该没有如此难得才对!这时候你就应该要想一想,藉由什么样的方式、透由什么样的因缘才能够成办暇满的人身?所以再一次的回到以暇满身的「因」的角度来作思惟,这时候你就会发现到,要如何才能够成办暇满人身?必须要具备有成办暇满人身的因缘条件。如果没有因就不会有果,因此在成办暇满身之前,成办暇满身的因为何?最基本的我们要懂得怎么如何持戒,而且要持守清净的戒律。
不要说持守清净的戒律,很多人连持戒的内涵都没有听闻过,更何况去持守清净的戒律?不懂得持戒的人,所作的都是恶行,内心当中想要生起善念的可能性是非常低的。因此成办暇满身的因,如果没有办法具备的话,怎么可能会有暇满身的果出现呢?所以之前我们所提到的这个例子,其实一点都不夸张,想要再一次的获得暇满身,确实是不容易的一件事。
除了这些例子之外,在经论里面也有提到其他相关的例子,就比方说我们要将白芥子(一个小小的种子)放在针头上,而且能够让它停留在针头上的机率也是相当低的。甚至说我们将手上的一把豆子撒在墙壁上面,而这当中有一粒豆子能够停在墙壁上的机率也是非常低的。透由这些譬喻来譬喻,现今我们所获得的人身是相当难得的。
若以众宝饰金器,而用除弃吐秽等,
若生入中作恶业,此极愚蒙过于彼。
第一句话「若以众宝饰金器」,如果现今有一个纯金打造的容器,它以众多的宝饰、宝物去装饰它。如果今天有一个人拿着这个容器,到厕所去倒不净物的话,你会不会觉得这个人的行为非常的傻,而在内心当中觉得说:「这个人真的是一个笨蛋!」但是「若生人中作恶业,此极愚蒙过于彼。」但是想想我们自己,在我们获得人身的同时,我们有机会值遇佛陀圆满的教法,并且透由上师的指导,我们能够对于佛法生起些微的信心,对于善恶也能够如理的来作分辨的同时,如果我们所造的业都是恶业的话,你不觉得你所做的事情,比前面的这个例子、比这个人还要更愚癡吗?
为什么?因为现今我们所获得的人身,不管是从今生的角度、或者是从来生的角度,我们想要成办的种种利益,都能够藉由现今所获得的人身来成办。从今生外在的种种资财、安乐,来生的增上果位、解脱、一切遍智,都是可以藉由现今的人身来成办的。但是能够成办种种利益的人身,我们却不懂得如何去使用它,甚至藉由人身造作许多的恶业,让我们来生堕入恶趣的话,其实我们的行为比前面那个人的行为,还要愚癡好几百千倍。
所以如果透由人身不懂得如何去利用它,有可能它会伤害你的今生、更会伤害到你的来生,让你的今生以及来生没有任何的光彩可言。对于这一点,我们绝大部分的人都不懂得该如何的去思惟?但是如果你静下心来好好思惟的话,你会觉得如果我在获得人身的同时,我不懂得如何去行善?而不断造恶的话,其实这种行为真的是非常愚癡的。“
接下来是以「果」的角度来思惟暇满是难得的。总体来说,善趣跟恶趣两者相较之下,「善趣」众生的数量、跟「恶趣」众生的数量互相比较之后,恶趣众生的数量是远超过善趣的,恶趣当中地狱道的众生是最多的,接下来是饿鬼道。
而畜生道当中简单的来分可以分为:在深海底的畜生以及在地面上的畜生,这两者相较之下,深海底的畜生又远多过于地面上的畜生。但是我们可以看得到的,在地面上的这些畜生,其实牠是三恶趣当中数量最少的一群。但是我们光去观察牠们的数量,我们就可以知道,光是地面上的畜生,牠的数量就是难以估计的。而且我们现今可以看得到的是牠有形体,我们能够观察得出来的,还有一些是我们没有办法藉由肉眼去观察出来的畜生。由此可知在这个地球上,光是地面上的这些畜生,它的数量就是无法估计,更何况是三恶趣的有情众。
而善趣众生的数量相较之下,就显得相当的稀少,这一点我们仔细的去比较,就可以比较得出来。而在善趣当中(以人而言),虽然现今在这个地球上有这么多的人口,但是在众多的人口当中,有机会修学佛法的人有多少?其实它的数量并不多。这一点我们去观察可以知道,你到任何的国家去,每一个国家都有相当多的人口,但是在众多的人口当中,有谁对于法(尤其是佛法)能够生起信心?其实他的数量是相当稀少的。而对于法能够生起信心的人当中,又有多少人是真正的在修学正法的?他的人数更少了。而在修学正法的人当中,有多少的人是精进的努力在修学正法的?他的人数是微乎其微的,就犹如同是白天天空当中的星星,我们用肉眼几乎是看不到的一样。
但是当我们在思惟暇满难得的这个问题时,其实我们并不应该看外在人数的多寡,而来决定暇满是不是难得的。这个时候看看我们自己的现状,我们就可以知道,一开始我们先观察,我们对于佛法是否能够生起信心?一天当中我们有多少的时间是在思惟正法?我们的行为有多少的行为是跟正法相应的?这时候反观我们自己就知道说,我们现今所造的业,是否能够让我们的来生,再次的获得暇满的人身?所以思惟暇满是否难得的这一点,不应该去观察说,外在的人数的多寡而来作判断,而是应该更进一步的想到我们自身的行为,是否能够让我们的来生再次的获得暇满的人身。如果你仔细的思惟你就可以知道,现今以我们的现状持续下去的话,来生想要再次的获得人身,它机率似乎是不高的。“
接下来在正文当中有特别的提到,总体而言,恶趣众生的数量是多的,而善趣众生的数量是少的。以各别的角度来作分析的话,在善趣当中能够获得远离八种无暇的人身,他的机会更是渺茫的;而在这当中,在获得暇满身的同时,能够让我们的心趣向正法的更是少数,他就犹如同是白天的星星。所以今生在获得如此义大、难得的暇满身时,必须要以各种的方式在内心中生起想要撷取心要的这种念头。
而在此身撷取心要的方式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个部分「须修正法」,我们必须要修学正法。为什么我们在今生必须要修学正法?因为我们都是想要离苦得乐的众生。想要离苦得乐,它唯一的方法就是修学正法。
而第二点是提到「能修正法」,有一些人他会觉得确实是如此,想要离苦得乐是必须要修学正法,没有错!但是我真的有能力来修学正法吗?这也是可以的。因为在现今外缘、内缘都已经圆满的具足,在外缘已经值遇了大乘的善知识,而在内缘已经具备了善妙的暇满人身,并且在获得暇满人身的同时,我们承认有宗教、甚至有佛教的存在。并且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能够对于佛法生起些许的信心,了解佛法当中的内涵,所以内外的因缘都具备的同时,我们是能够修学正法的。
更进一步的提到说「须现世修」,我们必须在现世来修学。有一些人他会觉得:「我们必须要修学正法,没有错!我也有能力修学正法,但是我不见得要在今生修?我可以在来生修啊!」但是你怎么知道,你的来生有机会获得暇满身来修学正法呢?因此我们必须在现世修学正法。
该篇内容就是由小编为各位整理 本文地址:修心日光六 龙树亲友书 思惟暇满难得 2011年
推荐访问:龙树菩萨亲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