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广论】《菩提道次第广论》《3》

来源:业果 发布时间:2018-11-02 点击:

日期:2009/11/24 07:26:22 本网 编辑部 报导

《菩提道次第广论》

十八天教授

宗喀巴大师 着

丹增嘉措喇嘛 讲授

第四部分 共中士道

希求解脱

敬礼胜尊具大悲者足

如是随念当死及思死后堕恶趣之道理,能令其心厌捨现世,于后善趣发生希求。次由共同皈依及由定解黑白业果,励力断恶修善,则能获得善趣妙位。然非以此便生喜足,是令发起共下士之意乐及发共中士之意乐,厌捨生死一切事已,依此因缘而发大菩提心,引入上士。故于此中,须修中士之意乐。所谓虽得人天胜位,然仍未能出于行苦。若即于此执为乐性,实为颠倒。故于真实全无安乐,其后定当堕诸恶趣边际恶故。譬如有一无间定当堕于悬险,现于险崖暂为休息。《入行论》云:「数数来善趣,数受诸安乐,死后堕恶趣,常受极大苦。」《弟子书》中亦云:「诸常转入生死轮,而于暂憩思为乐,彼定无主渐百返,漂流等非等诸趣。」故于善趣亦当厌患,犹如恶趣。《四百论》云:「诸智畏善趣,等同奈洛迦,不畏三有者,此中遍皆无。」《摄功德宝》中亦云:「诸具贪生死意恆流转。」《弟子书》中亦云:「如如于诸趣中起乐想,如是如是癡闇极重厚;如如于诸趣中起苦想,如是如是癡闇极微薄;如如修习净相极增长,如是如是贪燄极炽然;如如修习不净极增长,如是如是贪燄极殄息。」此说从无始来,执着三有盛事为乐,增益串习诸净妙相。能治此者,若修苦性及不净相,彼等便息,若不修习便增癡贪,转诸有轮,故修诸有过患为要。

《菩提道矩论》于中士道的时候有说到:“背弃三有乐,遮止诸恶业,但求自寂灭,彼名为中士。”下士夫先认为获得后世的增上生是最究竟的意趣,但后来知道即使是在人天善趣,仍然是业和烦恼所生,毕竟还是在生死轮转裏面没办法真正解脱。认知其意之后,“背弃三有乐”,完全地放弃世间所有的一切,无论善趣和恶趣,凡是由业和烦恼所带来的一切都放弃。“遮止诸恶业”,中士夫不只是遮止三有乐,同样一併遮止烦恼和烦恼的主因—根本无明。“但求自寂灭”,完全消灭堕落轮迴的因缘,才有办法真正获得永恆寂灭痛苦的安乐境界。把自己的寂灭作为追求目标,“彼名为中士”,这样的人我们称作中士夫,此道我们称为中士道。

虽然对于恶趣业果等的种种思惟,使我们想要去获得后世的善趣,而且也真正可以得到后世的增上妙味,但我们不要以此为满足,还要发起共中士心,厌捨生死一切事,这样才有办法真正生起大菩提心,进入上士道,成就一切遍知的最究竟果位。虽然我们获得了人天增上生的功德,但人还是在行苦当中,真实说来并没有真正获得永恆安乐,我们现在只是在悬崖旁边暂时获得歇息而已,还会随着业和烦恼所转,后世再堕入三恶趣。所以即使是获得了增上生,我们也要去思惟增上生的过患。一个真正的智者,他看三界任何一处都和地狱一样痛苦,因为一切都被业和烦恼所转,无有自在。我们无始以来,在轮迴裏面待得太久,已经习惯把轮迴中的安乐颠倒执为真实的安乐,实际上它是一种苦相,如果我们不把它视作是痛苦,就永远也不可能从轮迴当中获得脱离。所以,我们要再再思惟,轮迴是苦,凡是被业和烦恼所转的一切法都是苦性。

共中士道次修心分四:一、正修意乐,二、彼生起之量,三、除遣于此邪执分别,四、抉择能趣解脱道性。初中分二:一、明求解脱之心,二、发此之方便。今初

言解脱者,谓脱诸缚。此复业及烦恼,谓于生死是能繫缚。即由此二增上力故,若依界判,欲界等三。以趣分别,谓天趣等或五或六。依生处门,谓胎等四,即于其中结蕴相续,是繫缚之体性。故从此脱,即名解脱。欲求得此,即是希求解脱之心。又此解脱,非为惑业诸行生已息灭。以诸生法,于第二时定不安住,不待修习能治等缘,则不须励力,一切解脱便成过失。故若未生对治,当于未来结生相续。由其发起对治力故,结生相续即便止息。

什么叫做解脱?我们时常会听到“有寂”这两个字,“有”是说三有,“寂”就是寂静。或者又有说轮迴与涅槃、轮迴与解脱。我们要了解解脱,先要了解有一种繫缚,把我们绑得紧紧的,这就是轮迴,也叫做三有。由什么绑住?绑住谁?于何处绑呢?由业和烦恼死死绑住,绑着我们—被业和烦恼所控制的众生,使我们无有自主地必须要去取有苦蕴的身心,因其本身是行苦,所以会带来坏苦、苦苦,让我们一直在三界或说六道或说四生当中无有间断地轮转。六道中阿修罗和天人归为一类的话,就是五道众生。四生是以生门而言,包括胎生、卵生、化生及湿生。由繫缚而获得脱离,故称解脱。我们也要了解由何而得解脱?谁解脱?于何处解脱?由了解诸法究竟性质空性的智慧,来破除一切烦恼的根本—无明无明所执是有自性,而认知诸法究竟性质的智慧所了解的是无有自性,所缘相同,所执正相违。消灭了烦恼,烦恼就不会再去滋润业了,或纵使有业也没有办法感果,于是就不再被业和烦恼无奈而转去取近取苦蕴了,由此获得解脱解脱者是原本被业和烦恼所缚的补特伽罗,是从心上获得解脱,依由对究竟实际状况的认知,而从对实际状况不了解的颠倒执中脱离。

解脱,是业和烦恼的息灭,但要知道“息灭”有不同的含义。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每一刹那都在转变性质,第一刹那时的事物在第二刹那时就已不存在,也就是说第一刹那时的事物在第二刹那时息灭了。业和烦恼的息灭,是因为业和烦恼无常,但解脱并非是第二刹那时的事物不再存在了就是解脱,不是的。如果解脱是这样子的,烦恼的平息就不需要任何的精进了。因为任何的有为法于第二刹那时都不会安住,那我们早就获得解脱了。所谓繫缚,就是必须无有间断地、无奈地去承受后世的近取蕴身心。欲求能脱此繫缚,即是希求解脱之心。意识的续流会一直持续下去,不会间断,也没有办法去阻挡。意识流本身并不会带来生老病死,但如果意识流被业和烦恼控制,就会受到污染,我们就必须去投生、必须去无自主地经历生老病死的痛苦轮转。这种意识续流的污染,是可以获得脱离的。真正的解脱,就是透过对治的力量,使业和烦恼永远不会再生起。如果没有生起对治,业和烦恼还会继续再生起,那就还未解脱。

思惟苦谛

第二发此之方便者,譬如欲得止息渴苦,由于渴逼,见非爱相。如是欲得诸取蕴苦寂灭解脱,亦由观见取蕴苦性所有过患。故若未修三有过患,于彼发起欲捨之心,则于苦灭不起欲得。《四百论》云:「谁于此无厌,彼岂敬寂静,如贪着自家,难出此三有。」

解脱要怎样去成办呢?比如想要从饑渴的痛苦当中获得解脱,那我们就先要了解到饑渴是怎样痛苦,如果不想要饑渴的苦,我们才想要止息饑渴。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觉得轮迴太舒服了,那就根本不会想要从轮迴当中获得解脱。所以,我们首先要了解到轮迴—凡是被业和烦恼所产生的一切,都是苦性,这才会想要真正获得解脱。成办解脱的先决条件,就是我们必须要认识痛苦。

认识痛苦,并不是让我们做最坏的打算。而是要认识到快乐有许多,而且快乐的层次不同,我们要的是最究竟的、最永恆的快乐。比起究竟永恆的快乐来讲,轮迴中业和烦恼所产生的快乐太短暂了,太容易转成其他性质了。比如天很热的时候,我们跑到树荫底下或者去吹冷气,就会觉得是一种安乐,可是冷气吹久了又会觉得太冷了,又变成一种苦性了。又比如,我们饑渴的时候去吃一顿饭,会觉得很好吃,但如果吃多了又会觉得太撑或者会拉肚子。世间任何的安乐,都是不究竟的,并不是真正的快乐。如果是真正的快乐,应该是你越享受它,就会带来越多的快乐,而不是说你越享用就会变成痛苦。世间的快乐是苦与乐之中的一种平衡而已,并非是真正的快乐。和究竟永恆的解脱安乐相比,轮迴中一切的享受太短暂了,太没有意义了。如果我们要追求快乐,就要寻求真正让我们安乐永恆的境界,这才值得去追求,而不该一直贪恋暂时的安乐。为了长久的安乐,我们宁可牺牲短暂的安乐。

在轮迴中的时候,我们的心被业和烦恼所转,所以纵使想要离苦得乐,又怎能如愿?我们仔细观察这世间每一个人,你和他谈话后会发现,谁都会抱怨。这说明什么?说明每一个人心裏都有困难,而且是自己不想要的、必须要无奈承受的困难,这就是不自主啊。如果真的要解放自己,让自己的心获得自由的话,那我们就必须要追求解脱,要从业和烦恼当中获得解脱。真正永恆的安乐,就是随心所欲,就是自在。而痛苦却没有这一种的自在,所以我们不想要痛苦。把痛苦的因缘彻底拿掉,才叫做真正的安乐。因为脱离了业和烦恼的繫缚,我们不需要再去无奈地造苦因和承受苦果,就会随心所欲地完全自在地得到解脱。

希求解脱之方便分二:一、由于苦集门中思惟,二、由于十二缘起思惟。初中分二:一、思惟苦谛生死过患,二、思惟集谛流转次第。初中分二:一、显示四谛先说苦谛之意趣,二、正修苦谛。今初

集谛为因,苦谛是彼之果,故集是先,果应是后。何故世尊不顺彼义之次第,而作是说:诸苾刍此是苦圣谛,此是集圣谛耶?大师于此违因果次第而宣说者,以有至大修持扼要,故无过失。此复云何?谓诸所化,若于生死自先未发无倒希求解脱之心,根本断绝,彼于解脱云何能导?以诸所化无明闇覆,于诸苦性生死圆满,执为安乐,颠倒所诳。如《四百论》云:「此大苦海中,悉无诸边岸,愚人沉此中,云何不生畏?」先须为说此实是苦,非有安乐,说多苦相令起厌离,是故于初先说苦谛。此后自见堕于苦海,则于苦海欲求脱离,便见其苦必须灭除。此复了知:未止其因苦终不灭,便念其因复为何等,由此始能了知集谛,是故集谛于苦后说。次知生死众苦,皆由有漏业生,其业复由烦恼发起,烦恼根本是为我执,便知集谛。若见我执亦能止灭,誓愿现证灭苦之灭,故于集后宣说灭谛,若尔,开示苦谛之后,即于解脱发生希求,苦谛之后应说灭谛。答云无过。尔时虽有欲解脱心,欣得寂灭众苦之灭,然犹未明众苦之因,未见其因定能遮止,故于解脱,不能定执为所应得,定当证灭。如是若执定当证灭,定当解脱,便念何为趣解脱道,趣向道谛,是故道谛最后宣说。如是亦如《相续本母》云:「如病应知断病因,当得乐住应依药,苦因彼灭如是道,应知应断应证修。」如是四谛,大小乘中皆数宣说,是为善逝总摄生死流转,生死还灭诸扼要处。故修解脱极为切要,亦是修行大嗢柁南,故须如是次第引导学者。若未真实思惟苦谛,厌捨生死,则求解脱亦唯虚言,随其所作悉成集谛。若未思集,善知惑业生死根本,犹如射箭未见鹄的,是即断截正道扼要,遂于非脱三有之道妄执为是,劳而无果。若未能知应断之苦集,则亦不明静苦之解脱,故欲求解脱,亦唯增上慢耳。

以四圣谛的生起次第来说,污染谛的因果二谛是先有集后有苦;清净谛的因果二谛是先有道谛才有灭谛,是先以见道无间道的现证空性的智慧去正对治烦恼,见道无间道时候的现证空性的智慧就是道谛,才会获得见道解脱道时候的断除见道所断的灭谛的功德。

既然集谛先有苦谛后有,为何世尊不按照这种次第而说,却是先说苦谛后说集谛呢?宗喀巴大师说,导师释迦牟尼佛没有按照因果次第宣说四圣谛,而以现观次第宣说,这是有极大妙意的,没有过失。为什么呢?如果有情不想获得解脱,那么再怎么跟他说解脱之道,他也不会去追求啊。虽然先有道谛后有灭谛,可是如果他对灭谛没有生起稀有心,他就不会想要去增上道谛。必须要先看到灭谛的殊胜功德,知道为何要去寻求灭谛?为什么要求解脱?因为我们现在非常痛苦,我们现在所拥有的轮迴中的安乐只是短暂的,我们只是被暂时欺骗、迷惑住了,以为这是真正的安乐,所以才感到心满意足。我们并非是必须要去承受短暂的安乐来满足自己,实际上,有更长久的安乐值得我们去追求。透过这一种非常有智慧的引导方式,首先要让所度化的众生了解到,原来只要被业和烦恼所转都没有任何的安乐,于此苦相认知,才会想要厌离,才会想要去寻求苦因。不然,想从痛苦当中解脱,只是一种想法、一种祈求,并不实际。如果是真的想要从痛苦当中获得脱离,那就不应该只是一种发愿或是祈求的状态,而是应该去寻找痛苦之因来自于那里,那就是集谛了。

以现观生起的次第来讲,现观次第就是证量生起的思惟的模式,先思惟我们为什么苦?是真的苦吗?反覆地去思惟这一苦相的道理。如果痛苦是不能解决的,那思惟痛苦当然就完全没有用处的,还不如乾脆不要去想痛苦好了。但痛苦是可以解决的,所以思惟痛苦就很有意义,我们应该更积极地让自己获得更长远更永久的快乐才是。

从无始以来到现在,我们未曾停过离苦得乐的欲求,为了快乐我们一直累积错误的因缘,所以纵使是想要离苦得乐,可是其结局却是离乐得苦。如果我们追求快乐的方式不改,那我们再怎么想要离苦得乐,结果还是会跟今天一样,纵使再过千劫、万劫、亿劫,也都是一样,不会有任何的改变。因为因果丝毫不爽,我们离苦得乐的权利,居然非常愚蠢地完完全全交给了爱我执和我执去操控。爱我执心胸如此狭小,它只执着想自己的利益;我执对实际状况完全不了解,是一种真实的颠倒执着。我们虽然嘴巴说皈依佛,但实际上我们真正名符其实皈依的是爱我执和我执。一直如此的做法,所感得的果报是什么呢?如宗喀巴大师所说:“四大瀑流猛漂激,业绳繫缚难挣脱。”一直想要离苦得乐,一直想要从痛苦的苦海当中脱离,可是却被生老病死激烈的瀑流冲击而走,一直无有自主地漂流着。如果漂流的时候我们有手脚,或许还可以游泳,有一线脱离的机会,可是我们不仅是被四大瀑流牵引带走,同时也被业的绳索紧紧捆绑着,无法挣脱。

还有,我们并非是在看到烦恼过患或者修法之后就不会再造业了,即使是看到了烦恼的过患,但在没有透过对治力去消灭烦恼的根本之前,我们就一直在随着烦恼造业。只要内心烦恼生起,心与烦恼相应,我们的身语意就每一秒、每一刹那都在造业。我们先所感果的,可能只是一个业引发了好几世,我们必须要花那么多的时间去感果。可是一个业所引发的好几世裏面,我们可以累积多少的的业?不要说一世……一天,就说一个小时裏面,我们会造多少业?甚至是百万、亿万、百千万亿的业,我们的业只会越增越多,而且大部分都与烦恼相应。所以业绳真的是紧紧绑繫,怎么能够挣脱呢?过去的业还没消受完,又在造新业,真是太恐怖了。四大瀑流就这样一直把我们逼得死死的,牵引着我们随着瀑流无有自主地漂走,同时又被业绳紧缚,被投入我执的坚铁网当中,我们所做的事几乎都是随着爱我执和真实执着去做,都是在心胸非常狭小的观念下去做,与实际完全颠倒,想要从生老病死当中获得脱离,太难。“既入我执坚铁网,复被无明大暗蔽”,如果眼睛可以看得到,那至少内心还可以安稳一点,可是很可惜的却又被无明的黑暗给蒙住,根本没有办法看到实际的状况。在这一种内外烦恼缘据的情况下,我们如何有能够看到正法的善因缘呢?所以《入行论》裏面说到:善法好比是我们长久居住在黑暗当中的一刹那的闪电一样,是如此的短促,如此的微弱。“无边生死生复生,三苦逼害恒相续”。

痛苦一直源源不断,一定是我们在离苦得乐的方法上错了,如果方法没有错,无始以来到现在我们都在努力想要离苦得乐的,今天应该是很快乐才对啊,可是却没有。仔细思考这一问题,我们认知了痛苦,并且去寻找苦因。所以佛在宣说四圣谛的时候,不是以四圣谛的生起次第而说,而是以四圣谛现证思惟的模式,以现观生起次第而说,先说苦后说集,次说灭再说道。

所化的意思就是所要度化的众生,如果对于生死想要脱离的希求之心还没有发起,对于现有的轮迴安乐深感喜足,对于灭谛没有希求又怎么可能会走上道谛呢?这不可能。所以虽然以因果生起次第来讲,先有道,后有灭,可是以现观次第的思惟模式来讲,佛先说了灭,对灭谛发起了欢喜心之后,才会想要去学道。

贪嗔的最主要原因,是因为我们看到悦意境的时候会觉得悦意境是从它那边而有,是以自力去形成了悦意的作用,我们会如此地看到并且如此地执着,把它看为真实,由悦意境真实的执着而产生了对悦意境的贪,由不悦意境的真实执着而产生了不悦意境的嗔。当我们去寻找烦恼的因缘,思考烦恼的根本是不是可以断除,于是就会从实际的情况来寻找,悦意境与不悦意境是否有自性?是否真实存在?我们透过怀疑更深入地了解到诸法究竟的存在性,并非是如我们眼睛所看到般的真实时,我们才相信,原来让我痛苦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是我无始以来到现在都没能知道空性。于是深信透过现证空性能够断除一切烦恼的根本,“誓愿现证灭苦之灭”,才会相信断除灭苦的功德并发誓要去证得。“故于集谛后宣说灭谛”。

该篇文章地址:《菩提道次第广论》《3》

推荐访问:菩提道次第广论白话文
上一篇:一乘法师讲掌中解脱|掌中解脱——皈依-入圣教之门
下一篇:[希求是什么意思]希求解脱-《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二)中士道

Copyright @ 2013 - 2018 人人禅语-人生感悟-佛教故事 All Rights Reserved

人人禅语-人生感悟-佛教故事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60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