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萨行论 索达吉堪布_入菩萨行论释 佛子正道(第7讲)

来源:大师解梦 发布时间:2018-10-15 点击:

日期:2012/04/28 11:09:11 本网 编辑部 报导

讲述:甘丹赤巴 日宗仁波切

中译:如性法师 手录:鹤 林

(七)2012年3月15日 (上午)大悲精舍

印度的大成就者月称论师,在《入中论》的礼讚文当中,有提到大悲的三种重要性,也就是在「初、中、后」三时的重要性。提到了「大悲」,宗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以及《略论》当中,也特别的强调「大悲是大乘道的根本」,并且在修学菩提心的次第当中,一再的强调大悲的重要性,所以这个部分的观念非常的重要。我们时常会说整个大乘法最重要的是「菩提心」,既然菩提心在大乘法当中佔着非常重要的一个角色,我们就必须要知道如何的来修学菩提心。一般而言,修学菩提心的次第有相当多种,但众所皆知,最主要的可分为「七因果教授」以及「自他相换教授」。

七因果教授是从弥勒菩萨传至无著论师,自他相换的教授是从文殊菩萨直接传授寂天论师。寂天论师在修学大乘法的过程中,并没有依止太多的善知识,从小透由一位修学密法的瑜伽士传授了观修文殊的法门之后,透由闭关修学能够亲见文殊菩萨,因此绝大部分的法门都是从文殊菩萨的座前亲自听闻,所以这是属于比较近的传承,也就是直接从文殊菩萨传授寂天论师,而到现今我们能够了解自他相换的教授。并且在寂天论师所造的《入行论》第八品,也就是静虑品当中也有提到自他相换的法门。在静虑品有提到「共」的静虑以及「不共」的静虑这两种,「共」的静虑最主要讲的是「奢摩他」的教授,而在「不共」的静虑最主要提的是「自他相换」的教授。

在之前我们有提到「自他相换」的教授,它的传承是属于「近」的传承,也就是从文殊菩萨直接传授寂天论师。提到了传承,我们每一天在上课之前,都会念诵传承上师祈请文,传承上师祈请文当中透由过去的袓师,相继的将道次第的传承传至现今,这当中的传承最主要是以《安乐道论》以及《速疾道论》,也就是实修教授的传承来介绍过去的传承袓师,这是属于道次第的传承。而之前我们所提到透由文殊菩萨传授寂天论师的这个传承,这当中并没有这么多的上师,所以有一个专门属于文殊菩萨传授寂天论师近的这种传承上师祈请文,它的内容只有五、六个偈颂,也就是它只有少许的几位上师,在这个当中有接到这样的传承。

过去我在达兰萨拉,曾经有看到这样的一个偈颂,而这次在还未传授《入行论》之前,我一直以为这个偈颂在帕崩喀的文集当中可以找得到,但在寻找之后并没有找到这个传承上师祈请文,但确实我过去有看到这样的祈请文,我也希望在之后有机会能够将它找出来,看是不是能够在明年,我们每天上课之前能够念诵这个祈请文,因为这样的祈请文是属于文殊菩萨传给寂天论师,再传给近代的传承袓师的一个祈请文。

提到了《入行论》不管是宁玛派、噶举派、萨迦派,格鲁派以外的这三大派,他们都很重视《入行论》的这种修学,相形在格鲁派之下,由于格鲁派最主要修学的是五大论,而五大论当中特别提到的是《现观庄严论》,所以格鲁派修学的内涵是以《现观庄严论》为主,相较于其他的派别,《入行论》的修学是比较欠缺,而且他的传承相形也显得更珍贵。在格鲁派当中,最主要是以贾曹杰所造的《入菩萨行论释》作为格鲁派的一个不共的《入行论》的传承,而这个传承是透由过去一位名叫窘涅的上师所传下来的。

提到了这位上师,过去在上一世的班襌喇嘛还在世的时候,有一阵子札什伦布寺中修学的风气并不是顶好,所以在当时班襌喇嘛就请了许多的格西到寺院当中去教学。而在当时有一位教学的上师就是窘涅,这位上师来到了拉萨之后,他趁空余的时间,对于当时的大藏经做了校对的工作,也就是将这当中的内容或者是文字做仔细的校对,这样的工作并不是一般的人可以做得来的。并且在空闲的时间,也将《入行论》的传承,以格鲁派不共的方式传给下面的这些上师。而这当中的上师,包括了我的根本上师,也就是第九十四任的甘丹赤巴法王,以及帕崩喀上师。这一点帕崩喀上师他自己就有提到,他过去是如何得到《入行论》的传承,以及在场有多少的上师跟他一起听闻这样的教授。

在之前我们有提到格鲁派的不共传承,而在这个传承当中,今天我们在这个地方,最主要是透由宗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及《略论》当中,所诠释的方式来介绍菩提心的教授。宗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以及《略论》里面,各别的提到七因果教授,以及自他相换的教授,而在此我们先强调七因果的教授。七因果的教授如同之前所提到的,是从弥勒菩萨传至无著论师。而对于这一点,在《菩提道次第广论》当中,科判就有提到首先必须要先对于修学菩提心的次第生起定解,更进一步的如实去修学。而要如何对修学菩提心的次第生起定解?一开始宗大师在科判里就有提到,「大乘道之根本即是大悲」,也就是大悲心是大乘道的根本。更进一步的,谈到其余因果为其因果之理,七因果教授当中,最主要的是大悲心,以大悲心作为核心,更进一步的去阐释要如何的成办大悲,以及成办大悲之后,如何生起菩提心的道理,因此提到「其余因果」以大悲作为基準,其余的六种因果为大悲的因及大悲的果的这个道理。

对于这个科判,过去我的上师第九十四任的甘丹赤巴法王也一再的提到,要特别的注意宗大师在广、略二论当中所讲到的这两个科判,并且将来有机会对弟子宣说相关的法类时,也要如此的讲说。这两个科判当中,所包含的内涵相当的深广,所以对于这两个内涵的内容,我们在此会多花一些时间来作解释。谈到了七因果教授,虽然七因果教授当中,前前是后后的因,后后是前前的果,事实是如此没有错,但是仅以前前是后后的因,后后是前前的果来作解释的话,并没有办法让我们对于七因果的教授生起强烈的定解,所以这并不是它不共的解释方式。它不共的解释方式是以大悲心作为中心思想,更进一步的提到要成办大悲,必须要依次的修学知母、念恩种种的道理,在生起大悲之后,透由增上意乐而发起殊胜的菩提心,所以整个七因果教授是围绕着大悲心在打转的。

所以一开始,我们必须要先了解,大乘道的根本是大悲,透由大悲作为基準来了解它的因以及它的果,对于这样的次第生起了定解之后,如实的来修学。我自己本身认为,如果在修学七因果教授的同时,对于《菩提道次第广论》当中这个部分的内涵,不管是科判或者是正文,如果没有更进一步的去仔细思维的话,是很难对于七因果教授生起定解的。但是如果你能够对于广、略二论当中所提到的科判、以及正文仔细的去思维之后,再配合《现观庄严论》当中的内容,想要对于菩提心生起定解,其实并不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所以这个部分我们要仔细的思维。

整个大乘法所提到的是菩提心,而生起菩提心众多的根源里,最主要提到的就是大悲,大悲是生起菩提心的主因。如果能够生起坚固的大悲心,更进一步的想要策发坚固的菩提心是很容易的;相反的,如果大悲的基础没有打好,想要生起坚固的菩提心是不可能的事。所以我们必须要透由这样的思维方式,来思维七因果的教授。也就是因此当月称论师看到了大悲心的重要性之后,他在著作《入中论》前,一开始的礼讚文,并不是礼讚诸佛菩萨,而是礼讚大悲,因为他看到了大悲心是一切大乘道根本的重要性。而龙树论师他在造《中论》的时候,也不是礼敬诸佛菩萨,而是礼敬了甚深缘起性空的道理,这是因为《中论》当中最主要的所诠──也就是《中论》当中的内涵最主要诠释的,是缘起性空的道理。所以在一开始礼讚的对象,并不是礼讚诸佛菩萨,而是礼讚甚深的缘起。

回过头来我们看《入中论》的礼讚文,在礼讚文的一开始,就有提到为什么在诸多的殊胜境当中,我并没有礼讚诸佛菩萨,而是礼讚大悲,这是因为菩提心是入大乘门,而想要生起菩提心最主要的关键就是大悲,所以大悲是一切大乘道的根本。也就是因此在一开始,我所礼讚的对象,我所礼敬的对象,是以礼讚大悲为主。

更进一步的有提到「仅」的这个字,平常在介绍「仅」这个字的时候,可以从两种的角度来作探讨:一者是以否定他人具备的角度来探讨,一者是否定自己本身不具足的角度来探讨,而这个地方「仅」的这个字,最主要是以否定他人具备的这个角度来探讨。所谓的「否定他人具备」,就是指除了大悲心之外,没有其他的善法能够成为一切大乘道的根本,一切大乘道的根本,唯有大悲才能够成为一切大乘道的根本,所以是否定他人具备了一切大乘道的根本的这一点,而强调了大悲。并且在强调大悲的同时,透由外在世间的三种譬喻,来强调大悲的重要性。

提到了哪三种的譬喻?分别提到「初」──种子,「中」──水,以及「后」──成熟。为什么会提到这三种的譬喻,以世间来说如果我们想要享用一个成熟的果实,在一开始必须要具备有种子,并且在种下了种子之后,中间的时间必须要透由水去灌溉,让它成长,而最后开花结果之后,我们希望这样的果实能够成熟。如果开花结果,但是果没有办法成熟的话,对于我们来说它是没有用的,所以我们希望这样的果实到最后它能够成熟。

就如同世间的这三种譬喻,在正文有特别的强调,大悲本身同时具备这三种的重要性。所以在正文当中有特别的强调,成熟的果实如同是佛果,佛果的内涵就如同是成熟的果实。而想要获得、想要证得圆满的佛果,在一开始就必须要具备有如同「种子」的大悲,在中间的阶段必须要具备有如同「水」的大悲,而在最后的时间点,我们必须要具备有如同「果实」成熟的大悲。所以虽然有三种不同的譬喻,但是它所要诠释的都是诠释大悲在初、中、后三时的重要性。所以月称论师就是看到了大悲,在修学大乘法的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重要性,因此在一开始的礼讚文,并没有礼讚诸佛菩萨而是礼讚大悲。

透由月称论师所造的礼讚文,来强调宗大师在广、略二论当中所提到的,「大乘道之根本即是大悲」的这个内涵。接下来「其余因果为其因果之理」,七因果教授当中,以大悲为核心,剩余的有六种的因果,六种的因果当中,知母、念恩、报恩、悦意慈这四者为生起大悲的因,而增上意乐以及发心为大悲的果,所以在还未生起大悲之前,必须要依次的生起知母、念恩、报恩以及悦意慈。提到了「悦意慈」,七因果教授当中的悦意慈,跟一般所谓慈悲当中的慈,这两种慈心是不同的内涵。

平时我们提到慈心、悲心的时候,什么样的心可以称为「慈心」,希望他人具足安乐,与乐相遇的心,称为慈心;而「悲」是希望他人能远离痛苦的心,称为悲心。但是七因果教授当中的「悦意慈」并不是这个内涵,悦意慈它最主要的行相,是在缘着一切有情的当下,能够对一切的有情众生生起悦意、珍爱之相,这种感觉就如同慈母在看待自己的独子,也就是自己的小孩子的时候,内心中会生起的一种感觉,对她会生起一种悦意、珍爱的这种行相。所以在生起大悲之前,必须要先依次的生起知母、念恩、报恩以及悦意慈;而在生起大悲之后,要依次的成办增上意乐以及发心这两种果。

在之前我们有提到,透由修学知母、念恩、报恩、悦意慈,可以生起大悲的这个内涵。为什么在生起大悲之前,必须要先依次的生起这四颗心呢?所谓的「大悲」,是在缘着一切有情的当下,打从内心底不忍有情受苦,希望有情能够远离痛苦的一颗心,我们称为大悲。在生起这一颗心之前,我们必须要先对有情生起悦意、珍爱之相。也就是你在看待有情的时候,你要感觉这些有情在你面前,你都能够生起悦意相,或者是你想要去保护他,想要去珍爱他的这种感觉。

为什么在生起大悲前,必须要先对有情生起这样的一种行相呢?对于这一点,宗大师在《广论》当中有特别的提到,其实这并不需要透由其他的正理来证成,从我们日常生活,我们的想法当中,就可以知道为什么在生起大悲之前,必须要先生起悦意慈。我们平常在看到自己的亲人受苦的时候,不管是病苦或者是心苦,看到我们的亲人受苦的当下,内心很自然的就会希望他能够远离当下的痛苦,这样的一颗心是很自然就能够呈现出来的;但是当我们看到我们的敌人在受苦的时候,不仅不会生起希望他能够远离痛苦的心,甚至还更进一步的会觉得,他今天生这一场病真的是太好了,希望他透由这一场病能够早一点死。在内心当中,不仅不会生起希望他人离苦的心,反而会希望他人所承受的苦越来越严重;而对于非亲敌者,也就是既非亲人、又非敌人的陌人生来说,当这些人在受苦的当下,你看到的时候会觉得没有什么感觉,甚至会觉得反正他受苦跟我也没有什么关係,所以你会漠视他人受苦的这样一件事情。

但是真正要生起大悲,必须要以「平等捨」作为基础,所谓的「平等捨」就是当我们在看待一切有情的当下,内心当中必须要遮止贪、瞋这两种的念头,而让我们的心不管是面对亲人、敌人、或者是陌生人的当下,都能够处在一种平等的状态;以此作为基础,更进一步的让我们在面对有情的同时,能够生起悦意相。如果你能够多生起一分的悦意相,就能够对有情生起多一分的悲心,这从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的想法也好、做法也好,从我们的经验来探讨的话,这是可以成立的一个道理。甚至我们的亲人当中,有很多跟我们的关係比较密切,你对他生起多一分的珍爱,当他受苦的时候,你就会生起多一分的悲心,悲的力量相较于他人也会比较强烈。

如果这个亲人跟你之间的关係并不是很亲密,这时候纵使他人遭遇了痛苦,但是你对他所生起的悲,这样的一种力量并不是很强大。我们平时都会跟别人说:「我在学大乘法,我在学菩提心」,但是我们的菩提心,我们的慈悲心多半是用于我们的亲人之上,也就是看到我们自己的亲人受苦的同时,你会生起慈悲;但是看到敌人或陌生人的时候,却不是如此,而这样的一种修学方式,根本不是在修学慈悲心。所以在生起大悲之前,我们必须要让内心中生起一种,对有情生起悦意相的这样一颗心,所以在大悲之前,有特别的提到「悦意慈」的内涵。

该篇文章地址:入菩萨行论释 佛子正道(第7讲)

推荐访问:入菩萨行广释
上一篇:入菩萨行论 索达吉堪布|入菩萨行论释 佛子正道(第39-2讲)
下一篇:密勒日巴尊者_论密勒日巴空慧与忍的修行 一

Copyright @ 2013 - 2018 人人禅语-人生感悟-佛教故事 All Rights Reserved

人人禅语-人生感悟-佛教故事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60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