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萨行论 索达吉堪布_入菩萨行论释 佛子正道(第12-1讲)
来源:禅思 发布时间:2018-10-15 点击:
日期:2012/04/28 11:26:25 本网 编辑部 报导
讲述:甘丹赤巴 日宗仁波切
中译:如性法师 手录:鹤 林
(十二之一)2012年3月21日(上午)大悲精舍
首先在还未闻法之前,我们必须先调整闻法的动机,为了利益如虚空般的有情众生,我希望能够早日获得圆满的佛果,以这样的发心来听闻今天的大乘法。
辛一、释品文(分四)
壬一、供养
壬二、礼定
壬三、皈依
壬四、具足四力忏悔罪业
壬三、皈依(43“)
我们所介绍的是《入菩萨行论释》第二品,第二品当中的内涵,最主要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供养」,第二个部分「礼敬」,第三个部分「皈依」,第四个部分「具足四力忏悔罪业」,今天我们看到的是皈依的后半段。
偈颂:直至菩提藏,皈依诸佛陀,亦皈依法宝、及诸菩萨众。
正文,此中是以他相续中已成就之大乘三宝,及自相续将成就之三宝为所缘境,在皈依的时候,首先提到的是皈依的所缘境,也就是皈依的对境。第一句话提到的是「因的皈依」,也就是「皈依他相续中已成就之大乘三宝」,第二句话提到的是「果的皈依」,「及自相续将成就之三宝为所缘境」。以总相来说三宝是存在的,透由正理以及正量能够证成三宝是存在的这一点。既然三宝是存在的,就表示我们自己本身如果透由修道,在将来也能够获得三宝的功德,所以从这样的角度来探讨「因的皈依」跟「果的皈依」。在果的皈依当中,最重要的是提到了法宝,透由皈依法宝,想办法让我们心续中生起灭谛以及道谛的功德,我们就能够获得圆满的果位。
从今直至无上菩提藏前,「皈依」可以分为大乘的皈依,以及小乘的皈依。以小乘的皈依而言,他在内心所发起来的心念,是指从今直至还未解脱之前,也就是从今天开始一直到还未获得解脱之前,我希望能够至诚的皈依佛法僧三宝;而大乘的皈依,更进一步提到的是,从今天开始一直到还未获得菩提藏前,必须诚心的皈依三宝。「获得菩提藏」是什么样的一种状态?以地点而言是在──菩提树下,在菩提树下必须要生起什么样的证量呢?现证法身之前,他必须要生起现证法身的证量,皈依诸佛陀众,在还未获得圆满菩提之前,至诚的皈依十方诸佛;相同的,如是亦应皈依大乘法宝及诸菩萨圣众,也皈依大乘的法宝以及菩萨圣众,承许已成就之佛为示道大师,这一句提到的是因皈依当中的佛宝,我们必须要承许过去透由修学佛道而成就的诸佛,祂为示正道的大师,也就是为我们开示正道的大师,自相续中将证得之法宝为正皈依,这一句提到的是果皈依当中的法宝,并且更进一步的了解,自身相续当中在不久的将来会证得法宝的功德,这一点是正皈依。已成就之大乘圣者为修皈依助伴,这一点也是从因皈依的角度来探讨。
壬四、具足四力忏悔罪业(分二)
癸一、总论述
癸二、各别义
癸一、总论述(44“)
正文,最初即应励力不为恶行所染;虽欲励力不为罪染,然因放逸、烦恼炽盛等力而生过失,不可置之不理,须励力修大悲大师所说还净方便。在一开始我们要尽可能的不要被恶行所染污,虽然我们的内心当中有这样的一种想法,「然因放逸、烦恼炽盛等力而生过失」,但由于我们平常的行为过于放逸,内心当中的烦恼过于炽盛的缘故,所以难免会造作一些恶行,甚至无始以来直至现今,在过去生我们也造作了许多的恶业,在今生因为放逸以及烦恼力的缘故,也不断的在造恶,所以这时候我们必须要检测自己三门的行为,在检测之后发现三门的行为当中,绝大部分都是恶行。为什么现今我们的行为绝大部分是恶行?为什么我们对于恶业没有办法生起戒慎恐惧的心?这是因为我们看不到恶业所感得的异熟。当我们没有办法看到恶业所感得的异熟时,内心当中就会存着侥倖的心态,觉得我当下纵使造了这样的恶业,将来也不见得会感得恶果,你内心当中对于业果的道理是产生怀疑的。所以这时候透由放逸的行为,以及内心当中的烦恼,会造作种种的恶业,但实际上这样的恶业将来有一天一定会感果,所以「不可置之不理」。这时候我们应该如何做呢?「须励力修大悲大师所说还净方便」,这时我们必须要精勤的修学,导师世尊所告诫我们的还净方法。
「还净方便」简单的来分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堕罪还净」,第二类「诸恶还净」。堕罪还净最主要净化的是「遮罪」,诸恶还净最主要净化的是「性罪」。而这两者最大的差别是在于,「遮罪」是指过去世尊在定下种种戒条之后,这当中不管是别解脱戒、菩萨戒或是密乘戒,透由世尊所制定的这些戒条,在受持之后如果违犯的话,这时所造的罪称为「遮罪」。又其「堕罪还净」者,如果要净化遮罪,应如上下律仪各别所说而作;这当中的「上下律仪」,指的是如果你持守的是别解脱戒,在违犯之后就必须要透由别解脱戒的仪轨,来净化所造的恶业;相同的,菩萨戒、密乘戒也是如此。在受了密乘戒之后,如果犯了根本堕,这时在密乘的仪轨当中就有特别的提到,可以藉由再一次的受灌等种种的方式来净化恶业,所以第一个部分,「应如上下律仪各别所说而作」。
第二个部分,「诸恶还净」者,这当中的「恶」最主要指的性罪。所谓的「性罪」是指不管有没有受戒,你犯了这样的恶行会有罪过,将来都会感得恶果的一种罪业,对于这一点应由四力而作忏悔,必须要藉由四力来作忏悔。而这当中的根据,在《开示四法经》云:「慈氏,若诸菩萨摩诃萨具足四法,虽作、集聚诸恶,仍可摧毁。四法为何?谓破坏现行、对治现行、遮止过失及依止力。」在《开示四法经》当中有提到,如果具备了四法,纵使是「作」以及「集聚」诸恶的定受业,也可以藉由四力的这种仪轨,藉由四力的这种力量,将它完全净化。
作已集聚之业乃定受业,在这个地方所提到的「业」,是以「定受业」来作解释,也就是「作」以及「集聚」的业,我们称为定受业。如果定受业都能够藉由四力来忏悔的话,那更何况是不定业?所以提到「作已集聚之业乃定受业」,彼业若能摧毁,况不定业?如果想要净化定受业只有两种的方法:第一种藉由四力忏悔,第二种透由感生异熟而将它净化。所以在还未感果之前,唯一的净化方式,只有藉由四力来忏悔。
此中初力,而四力当中,我们看到第一力「破坏现行力」,谓于所造诸不善业多起追悔;对于往昔我们所造作的恶业,如同一个人他误食了毒品,而内心当中感到恐慌;相同的,对于过去所造的种种恶业,内心当中藉由思维而生起后悔的心态,欲生此心,如果想要生起这样的心,须善修习恶业感生三果之理,我们必须要不断的去思维,造作恶业将来会感得异熟果、等流果以及增上果这一点的道理,如果不善加的思维这一点的话,我们的内心就会产生怀疑。
第二力「对治现行力」,所谓的「对治现行力」是指,当你了解过去所造的恶业之后,内心当中想办法藉由某一种的善行去净化它的力量,我们称为对治现行力。而众多的对治现行力当中,寂天论师在《集学论》里有特别的提到六种的对治力。所以正文提到,应如《集学论》中所说,依于甚深契经、修习空性、依于念诵、依于圣像、依于供养及依于名号等。
第三力「遮止过失力」,谓正防护,后不再造诸恶。这一力最主要提到的是,内心当中不仅生起追悔,并且对于往后要生起一种定解:「我不要再造作相同的恶业」。
第四力「依止力」,谓修菩提心等。「等」字当中包含皈依,所以依止力当中必须要生起「皈依」以及「菩提心」。此处广说初力;而在《入行论》当中最主要提到的是,四力当中的破坏现行力。所谓的「破坏现行力」,是指对于过去所造的恶业,内心当中生起追悔,透由内心当中生起追悔的力量,才有可能进一步的去净化恶业,但是要生起追悔是不容易的。如果我们的内心中,对于所造的恶业没有办法生起追悔的话,想要净化恶业是不太可能的事;更进一步的,想要防护种种的恶行也是不容易的。因此在《入行论》当中,特别的、广泛的宣说「破坏现行力」的这个部分。
又此应当忆念造恶之时、因、门、加行、对境及如何造作等。并且在此同时,我们必须要先思维:造恶的时间点、造恶的因缘、藉由三门用什么样的方式来造作恶行、造恶的对境为何、并且对于这样的境我们是如何的造作恶业。
癸二、各别义(分四)
子一、破坏现行力(分四)
丑一、观察如何造罪而作追悔(分四)
寅一、于忏罪境陈请鑒知
寅二、总忏由时、因缘、形式等门所造罪业
寅三、于殊胜境忏悔所造重罪
寅四、思不欲果追悔而忏
丑二、畏惧带罪而死,修习追悔并行皈依
丑三、广思所造无义罪业而修追悔
丑四、思维罪业令生怖畏之理
子二、依止力
子三、对治现行力
子四、遮止过失力
寅一、于忏罪境陈请鑒知(45“)
偈颂:于住一切处,正等觉菩萨,具大悲者前,我合掌启白:
正文,于住一切处之诸正等觉、菩萨具大悲者尊前,我今合掌追悔所造罪业,启白忏悔。这个科判当中最主要提到的是,我们必须要至诚的,在佛以及菩萨的面前,如实的将过去所造的恶业,诚心的来启白忏悔。
寅二、总忏由时、因缘、形式等门所造罪业
偈颂:无始轮迴起,此世或他生,我无知犯罪,或教他造恶,
或因癡所覆,我心生随喜,见此罪过已,依怙前忏悔。
正文,从无始轮迴起流转至今,我们在轮迴当中流转的次数是无数次,从什么时候开始流转,我们根本没有办法探索。以过去的角度来说,轮迴它是无始的,没有开端的,所以从无始轮迴起流转至今,从过去到现今,于此世中或于他生,不管在过去或是现今,我因(无知)不解业异熟故,在偈颂当中有提到「无知」的这个字,但是现今在藏文版的注解里并没把这个字标示出来,而这个字应该在这个地方,所以用括号,「我因(无知)不解业异熟故」,不管在过去或者是现今,我因为无知不了解造作了恶业之后,将来会感得什么样的异熟的缘故,或自犯罪,或教他造诸恶,由于无知,自己本身造作了许多的罪业,有时自己本身虽然没有直接去造恶,但是教唆指使他人造恶。这两者相较之下,教唆他人去造作恶业,所犯的恶业、所造的恶业,是比前者──自己去造恶,还要来得大。教唆他人造恶的同时,教唆者本身也造恶,并且你所教唆的对象──也就是造恶的这个人,他也造作了一种恶业,所以这样的恶业是比较大的。
有时我们会觉得我自己没有造,我叫别人去造恶没有什么关係,反正又不是我出面,但实际上这样的恶业是比自己造恶还要来得严重,但我们也不了解这一点。所以不管是自己造恶也好,或者是教唆指使他人造恶也好,或者是因为我被错乱的愚癡所覆,所以提到,或因我为错乱愚癡所覆,我的心被错乱的愚癡所蒙蔽了,不解业果,于他所造诸恶心生随喜,对于他人所造的种种恶行,内心不仅不了解这是一种恶行,反而感到随喜、欢喜,所以「于他所造诸恶心生随喜」,此诸罪过我今见已,现今我有机会看到我过去的种种恶行,心生追悔,于依怙前至诚忏悔而不覆藏。这时我必须要在依怙的座前,至诚的来忏悔我过去所造的恶业。如果藉由忏悔的力量,就能够净化过去所造的恶业;如果现今有机会忏悔的同时你不忏悔,并且将你过去所造的种种的恶行,以覆藏的方式将它掩盖住的话,这对我们一点帮助都没有。
寅三、忏悔于殊胜境所造重罪
第三个科判,这个科判应该要做一下调整,「忏悔」的这两个字应该要放在最上面,「忏悔于殊胜境所造重罪」。
偈颂:我于三宝尊、父母或上师,由烦恼三门,凡所作伤害。
正文,我错谬者,于三宝尊、父母或上师等福田,这段当中最主要提到的是,我们对于殊胜的境,不管是三宝、福德田,或者是父母、上师等利益田所造的重罪,今天一併忏悔,所以提到,「于三宝尊、父母或上师等福田」,由因,藉由什么样的因而造作恶行,──烦恼三毒,以造恶门──身语意三,诸凡所作伤害,一切今皆忏悔。在这里有特别的提到「上师」,或许我们会有一种错误的观念,某一位上师他跟我并没有法缘的关係,所以毁谤他不会有任何的恶行,我只要恭敬的承事跟我有法缘的上师就可以了,但实际上纵使对方跟你之间没有法缘的关係,但是因为他具备有种种殊胜功德的缘故,所以透由烦恼三毒以及三门,对这样的境界造作恶行,也会产生重大的罪过。对于这样的罪过在了解之后,「一切今皆忏悔」。
寅四、思不欲果追悔而忏
偈颂:具有众过失,罪人我所造,一切极猛罪,佛前悉忏悔。
正文,我有罪人,我是一位具有众多罪过的恶人,心续当中,具有贪等众多过失,这些过失都是将来会让我感生地狱等恶果的苦因,所以提到,此皆感生地狱等恶果因;所造杀生等罪,将生极大痛苦,过去所造作的杀生等等的罪业,将来会感生极大的痛苦,故我所造一切极猛重罪,所以今天我将往昔所造作一切非常猛利的罪业,于诸佛前悉皆忏悔。
丑二、畏惧带罪而死,修习追悔并行皈依(47“)
偈颂:我未净罪前,若死主先至;以何脱此罪?祈请速救护!
正文,若不即刻忏悔罪业,我于尚未净罪之前,与罪共存;若于此前死主先至,将堕恶趣。在过去我们累积了无数的恶业,如果在临终前,没有想办法将它忏悔乾净的话,死后我们唯有堕入地狱当中受苦。是故,以何方便得以令我跳脱此罪?所以在现今我们要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够使自己跳脱这样的罪业呢?祈请速救护我!这时有人提到,若曰:「未净罪前,尚未死故,何须请求迅速救护?」在还没有浄罪之前,现在我们都还没有死,为什么要急着去寻找救护呢?
偈颂:死主不足信,净罪否不歇,无论病未病,骤寿难保信。
正文,死主剎那亦不足信,虽然我们都知道,我们终究是必须要面临死亡的到来,但什么时候死?这一点是我们没办法确定的。所以死主到底什么时候来到我们的面前,是我们没有办法掌握的,所以提到「死主剎那亦不足信」。彼于净罪与否等时皆不停歇,「彼」是指死主,死主他不会管你是否已经净化了过去所造的恶业,他不会停下脚步,不顾所作成与未成,他也不会管你想要做的事情是否已经完成了,是故无论有病或未病者,所以不管你当下有没有生病,寿虽未尽,仍有骤死之人,纵使你的寿命还没有到达尽头,但是还是有很多人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突然死亡,故于寿命,纵仅今日不死亦难保信;所以在面对我们的寿命时,其实我们的生命是很脆弱的,纵使只是今天不死的这一点,我们都很难相信,也就是我们都很难保证我们今天不会死的,不可信故,应速净罪。
该篇内容就是由小编为各位整理 入菩萨行论释 佛子正道(第12-1讲) 推荐访问:入菩萨行广释